新闻 > 教学与研究 > 东大并非高不可攀——考取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的留学生杜洪林
东大并非高不可攀——考取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的留学生杜洪林
2016-01-21

人物简介:杜洪林,出身四川广元,201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月来日留学。2014年4月进入名校志向塾里学习大学院理科专业课以及数学课程。9月考取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

崇尚高效

  大三的时候,杜洪林就考虑到毕业后要出国留学。他的想法其实很单纯,不想马上工作,要继续深造。而考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压力很大且一眼能看到将来,并无多少新奇与刺激的期待,所以就想到留学。美国的大学非常看重出身校,门槛比较高且花费不菲。相比之下,日本的大学给学生另一个飞跃的机会,经济上的负担也较轻,再加上自己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所以就把日本定为留学目的地。

  之前杜洪林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通过动漫,也读过一些有关日本社会人情世态的书籍,他欣赏那种对日本没有偏见,也没有一味崇拜的视点。

  决定留学日本后,杜洪林每个周末去当地的昂立日语培训机构学日语,坚持了一年多。毕业后来到日本上了语言学校,为了升学大学院,杜洪林通过网络找到了名校志向塾,之前他的生活词典里,没有“塾”这个概念,来到日本才了解到,日本的学校学习强度不大,中小学生要加强学习,就必须上塾。这点与中国的学校不同,学校其实就包含塾的功能了,全体学生对学习都抓得很紧。在日本,十多年前开始面向留学生的塾也应运而生。

  今年初,杜洪林来到名校志向塾,听了塾的老师有关课程的详细介绍后,他回去思考了一番,还是决定报名,因为他考虑到,日本的考学方向和侧重点与国内所学内容不同,如果自己摸索要多花很多时间,复习找不到方向。“我崇尚高效地去做事情,所以无意浪费时间在复习方向性问题上摸索,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杜洪林目光坚定,言辞利落。

一切用能力说话

  4月开始,杜洪林在名校志向塾里学习大学院理科专业课以及数学课程,一周一天课,时间很长。他坦言,刚开始感觉学习强度很大,非常不习惯。10点到下午3、4点是数学课,接下去还有专业课和TA时间,上完回家的路上感觉脑袋昏沉沉的。不过他说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自己后来就渐渐走上轨道了。

  “塾的课程为学生解决了方向性问题。来塾前,我看了所要考的科目和过去问,感觉摸不着头脑,跟以前在国内学的内容大相径庭,数学也忘了不少。这时塾的课程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孰设有答疑时间,课前课后以及课间,只要老师有时间就会为学生答疑。提起教数学的张龙杰老师,杜洪林掩饰不住崇拜之情:“张老师是东大数学专业出身,他已经把数学融会贯通了,能够举一反三。”

  “在塾里,一起学的同学经常沟通,大家也能互相提携一起进步,答疑的时候大家互补有无,一起请教老师。我们都知道,考试很公平,一切用能力说话。”

东大并非高不可攀

  一开始杜洪林觉得东大是个遥远的存在,就像高考时的清华、北大。然而随着来日时间增长,接触到了一些已经入学东大的前辈们,发现他们并不全是国内牛校毕业,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东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考学之路。渐渐地杜洪林感到自己也得去挑战一番,“别人可以,没道理我不行”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最终杜洪林把目标定在东大了,而且非东大不可,他报考了东大的两个研究科——情报理工学科和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两个专业的考试时间是8月18日和19日紧挨着的两天,备考颇有难度。情报理工专业的难度比起新领域更高,但笔试合格分数自然也要低了不少。关键在于所报考的专攻考试科目有所重叠,可以一并复习不至于分散精力。

  8月底杜洪林又参加了两个专业的面试,他坦言:理工科的笔试比面试更重要,笔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合格。

  他认为理工科专业的面试都比较简单,教授的提问也都比较常规,无非就是为什么来日本、为何选择这一专业和这一指导教授,以及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现在对研究是否有新的理解。准备好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基本足够了。杜洪林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了对专业的热忱,并表示本科毕业论文与现在希望从事的研究相关,看了大学的网站上公布的研究内容,非常感兴趣。看起来教授对于他的表现颇为满意。

  “面试时就能感觉到自己是否合格了。”杜洪林最终考取了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他在国内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院将进行包括人机交互等内容的触觉研究,这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

把目标定高

  对于将来,杜洪林说希望毕业之后在日本工作数年,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再回国,若是受日本公司外派到中国工作,那自然是很理想的生活状态。

  杜洪林虽是理科生,对文科也很感兴趣。他说接触传统文化比较多,来日本时背包里带了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他很欣赏日本对汉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但更热爱自己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之深深折服,并深信国内对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的时刻终会到来,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仁人志士当上下而求索”。

  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杜洪林正上高中,家乡是地震重灾区,当时震感强烈,感觉房屋摇摆30度以上,已经站不稳了。那时的恐怖刻骨铭心,他不禁感慨到:“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才十几岁,难道就这样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人跨越灾难之后往往带来内心的坚强和独立思考,杜洪林也是如此。这也许也是他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契机之一。

  杜洪林对日本和日本人的观察是多视角的,他觉得日本人很有礼貌,但这是用外在来束缚内在。人性本恶当以礼束情,显然颇受荀子思想影响,但未免有些矫枉过正,导致日本人过于重视形式了。所以在交流时时常让人感受得到微笑,但感受不到热诚。与人交往中,日本人总是“一视同仁”,让对方感受不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而中国人不同,心里想什么就表达出来,人与人很快就能熟悉起来谈起心里话。

  为了更多地了解日本,杜洪林有个不大不小的冒险计划——骑自行车环游日本,他说:“开始想得有点简单,其实骑行要准备很多东西,而日本的海岸线又很狭长,我打算先把计划分割一下,而且还得先用短途骑行练练手。比如先骑车东京湾绕一圈,然后到富士山……”这就是理科生的浪漫情怀吧。

  对于还在考学路上奋斗的后辈留学生,杜洪林寄语如下:“首先要相信自己,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当然也不能老是抬头看天,而不低头看地,那要摔跟头的。要把目标定高点,就算没达到最高的目标,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去。努力是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要知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谈不上拼天赋。”(名校志向塾供稿、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