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学中国语文学,是一种禁忌吗?
2022-02-20

在每一所大学的文学部里,各国文学之间总弥漫着一些看不见的硝烟。甚至,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先教养,后分科”的传统,文学少年少女们对于各国文学好奇大于学术的热情,总让这一场“分科拉锯战”充满了迷人的不确定因素。

然而,最近各国文学专攻之间的“势力均衡”,却被中国文学天降猛男的操作打破了——根据2021年5月的调查,北海道大学生协的销量之王,除去校园指导手册之外,就是万恶的《三体》了。

*下一次希望《三体》可以超越校园指导手册

三体带来的SF浪漫尚未过去,几个月后新作短篇集『円』在日本亚马逊一经发售就拿下了销量第一。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在如今的文学界,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盛况空前,甚至有日本评论家预测,下一步SF小说的重心将会转移到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叙事与中国文化也成了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一大新的趋势。

*近期东京大学中国文学讲演会

其实,不仅日方友人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兴趣,每年远赴日本学习中国文学的中国同学也不在少数。也许很多人会对此事产生误解:“……这是因为大学第一年没好好学习,只能败走中国文学进行降维打击吗??”

非也非也。

在文化研究中,「逆読み」(指通过研究异文化来反思本国文化)的手法风靡一时。在文学领域里,这样的手法同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异国课堂的环境中重新回望那些司空见惯的文学见解,它们就完全变了模样,变得陌生起来,与此同时也仿佛一座未开垦的宝藏一般,处处是又新鲜又诱人的机遇。

一个小目录

①在日学习中国语文学之メリット

②能够学习中国文学的学校学科

③中国文学学科考学指南

01

在日学习中国语文学之メリット

  • 跳脱主观臆想与舆论导向

正如上文所述,来到异国他乡,在不同于本国的思想环境里耳濡目染,再回看国内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产生新的看法。无他,不过是因为你站到了“局外人”的立场上,必然会经过这么一种思想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作品在国内的舆论导向下,只能遗憾地被看到它的片面。

例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青春文学作家。在国内,以学术眼光去审视这一群体,永远摆脱不了一种来自日常社会环境的隐形stereotype——韩寒的“叛逆”、郭敬明的“拜金”、以及众多女性文学家的“矫情”,这些可能只是闲谈时的一句吐槽,汇集成海就变成了不得不认同的价值取向。

或许很少有人相信,曾经被冠以“言情小说作家”的张悦然,在严肃的文学评论领域硕果斐然。她的新书《顿悟的时刻》将她辗转各所大学讲演的文学课收录其中,收获了学术界的好评。

*《顿悟的时刻》

由她主编的杂志——“鲤”,更是在中国内地开创了 “主题书”这一全新的出版物概念。据该系列杂志简介显示:

《鲤》

这一系列图书在形式上沿袭着书籍的形态,编辑和设计上融合了杂志的概念与光影,在内容上跨越了传统书籍的樊篱,每本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从内容安排上,以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主导,题材上关照的是当下青年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使她们找到自己在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历程里的同伴,认识真正的自己


不带有色眼镜地分析文学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如果你真正热爱文学,因为一些模糊的导向而放弃这样的“顿悟”,无疑就踏入了抵牾与陷阱。

而在日本,在完全没有这方面价值导向的日本教授麾下,似乎就能跳出这个怪圈。

以下是东京大学论文库中的一段分析:

*图片来自东大官网

山口大学论文库中也存在相似的论调:

*图片来自山口大学官网

在日本研究中国文学,仿佛便能“剔除杂质”,单纯为谈文学而谈文学

  • 选题更加自由

谈及选题,在国内无论如何都存在一面隐形的障壁。根据各大学学风不同,所能包容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年代久远一点的,比如后疫情时代几乎完全沦为“公知文学”的伤痕文学;年代近一些的,还有诸如咪蒙一类的危险人物,在“安全上垒”和“开题即社死”之间呈现量子叠加状态……

*当年堪称六大门派齐聚光明顶的文学狂欢杂志《独唱团》,如今看来早已埋下了很多危险????

另一方面,表面上毫无隐患的近年大众文学作品也存在这种问题。

打个比方,分析脆皮鸭文学。脆皮鸭文学的大热必定存在其值得肯定的内核,最显而易见就是对于两性关系的见解。可惜,当今敢于发论文支持这种现象的学者寥寥无几。李银河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李银河”,细细想来,只能感到一阵“物以稀为贵”的悲凉。当我们对这类研究习以为常,何须在“李银河”的大纛下躲躲藏藏?

  • 对比较文学的见解更深刻

若说前往日本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听起来仿佛是一众理由里最正当的一种。

笔者认为,这实则仍是一个立场与舆论大环境的问题。在国内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很难跳脱“汉语主体”与舆论导向的思维定势。而选择在日本进行这一类研究,当我们作为一个汉语母语者,与非母语研究者(或导师或同学)进行思想交锋时,我们会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身在异国他乡,时时暴露在异种语言文化环境中,我们能够做出更真实,更透彻的比较文化的研究。比起在国内卯足了劲“意淫”,甚至比起那些短暂交换留学只能“蜻蜓点水”的同龄研究者而言,在日本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显然更有优势。

*和汉比较文学学术期刊


02

能够学习中国文学的学校学科一览

那么,哪些大学能够学习中国文学呢?
按照我们一贯的分类方式,笔者整理了一份学部汇总表。
*以上仅显示部分留学生可报考的学校/专业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校的文学部都涉及到中国文学相关领域,因此同学们可以选择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

在选择中国文学专业时,大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教授的研究内容上,尽可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愿意深造的内容,这对大家今后的研究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03

中国文学学科考学指南

语言文化类专业几乎都隶属于文学部,同时大学一般以学部为单位进行书类选考与校内考,因此,关于中国文学的考学问题,我们也不妨转为“如何报考文学部”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文学部考学的具体指南,详细情形请同学们移步下方图片链接。

总体而言,在开设中国文学专业的大学中,国立占比较多,私立较少。从这个角度说,积极备战国公立大学,或许是志向中国文学专业同学的好选择。

在往年,国公立大学的报考是出了名的事无巨细,书类(EJU+英语)、志望理由书、小论文、面试无一不缺。但进入后疫情时代,文学部的考学开始转为线上,“书类+志望理由书+网上面试”的模式就成了常态!

因此,对于如今想要报考中国语文学的同学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前期准备,特别是占比最大的志望理由书

作为对志望理由书要求最高的学部之一,文学部通常需要考生兼备逻辑性、学术性,以及真实性。在“文学部的志望理由书怎么写”这件事上,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充足的对策——

志望理由书,可以被看成文学部考生在整场考学之旅中,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最后,关于中国语文学的考学,笔者要提醒的仍是老生常谈的几点:

第一,对所报考学校课程安排有一定了解各大学的中国文学课程设置大有不同,这一点我们要求同学在择校之初就应该了然于胸。

以北海道大学为例,中国文学专业下属于言语文学课程,除了中国文化论研究室外,还有日本古典研究室,欧米文学研究室等分支。其课程特色就在于自由度高,既可以中国文学始一而终,也能够任意组合其它研究室的课程。如果能在志望理由书上体现出这一点,无疑会为你锦上添花。

第二,事先在官网找到与自身研究内容相近的教授

打个比方,如果你喜欢鲁迅,最好能找到该学校研究鲁迅的教授,若是没有,便退而求其次,找到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的教授。若还是没有,那么保守建议同学们放弃该学校。

尤其在面试环节,研究内容这一类核心问题属于必考题,一定要保证事先有充分练习,最好结合相关教授的研究课题进行回答。

此外,由于我们是汉语母语者,很容易产生一种“问到中文我不可能比日本人差“的蜜汁自信,实际上这恰恰最容易惨遭打脸。也许教授对中国一些新兴事物不太了解,但以其深厚功力,足以从你的回答中以小见大,判断你对中国文学的学术热情以及基本研究素养。因此,同学们务必要谦虚谨慎,务实作答。

第三,中国文学志望者特别注意:

国文学虽然在留学生群体中较为冷门,但决不“水”。如果在考学准备上草草了事,初审就不通过的几率极大。身为一个汉语母语者来日本学习中国文学,本就容易引起对方学校的瞩目。因此,同学们应当好好琢磨志望理由,最起码要能自圆其说,并细致计划好在他国学习中国文学的学习计划,争取在面试官的好奇与疑问中对答如流。唯有这样,才能免去“混日子”之嫌,进入理想的学府。


At Last

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上至高等学府,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外国文字显示出浓厚的学习意欲。而远渡重洋学习中国文学,依笔者拙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仿佛也应当成为一件理所应当、不足为奇的事。

(名校志向塾 ずすり)

同学们有任何入境或学习生活的问题,都欢迎进一步咨询名校志向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