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塾时间:2021.12
付同学成熟稳重,知识好奇心极强。他不仅像其他同学一样,出席了所属科类的所有课程,并且也全程参加了理科小论文和一桥大学的日语课程。由于入境限制,付同学是无法参加一桥校内考的。但为了拓宽眼界、提升思考深度,他积极参加课程,并且保持着很频繁的互动。这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积累,为他在今年文2面试发生变化之后,仍能游刃有余。他是学生中颇为积极的一位,无论是专业书籍的阅读,还是相关文书的准备,都是提前完成、提前预约。并且拓宽思路,主动了解其他信息。例如,今年东大归国子女的小论文考试照常进行,围绕文2的题目,付同学特意约了时间,听老师分享思路。结果面试时,很幸运的被问到了一些相关内容。这种主动性,会带他未来走的更远! ——????金牌讲师 · 蒋老师????
付同学出身于一所留日气氛浓厚的中学,但与许多同校生不同,他并非从初中就开始接触日语,而是从高二才以自学的方式开始日语学习。
面对小编“怎么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学成才”的疑问,付同学淡定表示:“无他,唯兴趣耳。”
付同学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其对于日本文学的热爱:
“但其实我刚开始对于日本没什么兴趣,印象也不怎么好。”由于周围的整体环境,尤其是老一辈人对于日本的印象都很糟,所以付同学对于日本的印象也不是很好。转折发生在初中时:“初中的时候我一直喜欢在学校附近买《意林》和《读者》之类的杂志,有一段时间连着好几期都在讲村上春树,我就产生了兴趣,想了解一下。”
在同学的推荐下,付同学邂逅了第一本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
“刚开始觉得有点难懂,但是越看越受吸引,之后又陆续读了几本其他的小说。也是从那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于日本的印象好像与事实有些偏差,然后才逐渐开始重新认识日本的。”
兴趣一经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同学的阅读范围一路从村上春树拓展到川端康成等近现代作家,再一路蔓延到《源氏物语》等古代作品。
这股喜爱与热情正是他学习的“独家秘方”:
“因为我不是在被动地输入,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主动学习,然后对有困惑的内容积极地进行查询。”
这样的态度使得同学在学习和态度上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并快速在之前未曾涉及的领域上,取得了迅速且长足的进展。
虽然自己通过自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付同学还是提醒道:“自习的话很多问题只能自己查,没有老师能问,还是很容易走弯路的(自学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对于希望先自己自学日语入门的同学,付同学实名推荐《大家的日本语》:
“虽然《标准日本语》也非常经典,但是因为是国人编写的,所以有些地方难免会不太自然,风格上也比较官方。《大家的日本语》的话因为是日本人编著,再译成中文的,所以在理解和表达上就更母语,也更生动。”
谈到教材方面,付同学又表示:
“我比较推荐选与母语者合作编写的教材,大部分都比较自然生动。东大要求选择另外一门外语,我想选法语,这次也打算选《走遍法国》这种中法合作的参考书。“
p.s.同为合作编写的参考书,在这里也推荐一下名校自己出版的语法书—《中日双语辅导教程综合日语语法与句型》:
该书中对于日语教育语法和国文法进行了大胆融合,不仅有详细的释义和例文,还附有漫画和现役声优配音的音频,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连组里小编的父亲用了都说好)
虽然对于日本文学爱得深沉,付同学最终却并未选择文学部,而是选择了画风相差甚远的经济学部。
面对笔者的疑惑,付同学给出的理由似乎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学文救不了中国人”。
“在读了日本小说和相关的资料以后,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日本的认知有很大的偏差。我本来有想过去文学部,通过文字引起大家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但在逛各种论坛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对于话题的讨论大多并不理智。”
付同学露出一个苦笑,紧接着说到:
“不止是因为觉得自己在文学上才能有限,还是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社会导致长篇小说没人看,佳作在不断减少,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相对衰弱的时代。考虑到这些要素,我开始觉得:比起寻求精神上的解法,从实干的方向来切入,通过定量的研究,用更理智的方式来寻求解法或许更适合我。因为相比起法学这一类的科目来说,经济相对比较灵活,而且我也比较擅长数学,所以最后就从一系列实干类的科目中选择了经济。”
确定了有志钻研的专业,也准备好了需要的成绩,下一步应该就是书类材料的准备和出愿了。
然而付同学的出愿历程听起来似乎有些过分简单:——“其实我真正出愿的应该只有东大一所大学。”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他没有选择保底校吗?
对于为什么只成功地出愿了东大一所院校,付同学说到:
“我虽然抱着说不定能入境的想法给庆应、一桥、名古屋、北海道大学等等几所院校都提交了书类材料,但是12月的时候发现没有办法进入日本,所以就没能参加这几所大学的选考。”
就这样,在完成东大的出愿,并一举摘获合格桂冠后,付同学“被迫”迅速结束了自己的考学征程。
虽然出愿历程很简单,但备考东大本身却是一件极耗费精力和耐性的事情。
“东大的出愿手续真的非常麻烦,练习小论文都没这么累,还好有老师一直在帮我查”
提到出愿,同学也没忍住抱怨了几句:
“东大今年的笔试改为了网上提交小论文。提交小论文的截止日期是1月31日,但面试却在3月,包括前面书类材料的准备的话,战线真的拖得很长。”
付同学同时分析道:
“很多没有合格的同学其实都是被长战线拖垮的。到了2月左右很多人有点坚持不住,开始摆烂了。一定要再坚持一下,这个时候真的坚持就是胜利。”
付同学属于自主性和能动性都很强的类型,很早就考取了所需的成绩。(在得知同学6月就考出所需的EJU成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感叹一句:不愧是学霸);
然而在大难题—志望理由书的准备上,即便是学霸也还是难免感到痛苦煎熬:
“EJU和语言学习和志望理由书考察的完全是不同的能力。EJU和语言其实只要按部就班学习,被动吸收就可以。但是志望理由书则不同。尤其是经济学部的志望理由书,是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与研究方向非常考验我们的主动性,而且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对于自己的准备过程,付同学透露道:
“毕竟需要自己确认感兴趣的方向,还要找出其中的问题点。我真的想了很多方面,也试了很多课题。”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变得很严肃:
“我的一些同学其实EJU成绩非常高,但是没能转变思维,还是单纯抱着应试的心态随便选题,没有用心去准备,所以最后落选了。”
他强调道:“研究题目一定要好好选,并且进行一定程度深入的研究。一定要充分表现出自己有能力进行课题规划和执行。这都是作为研究人员所必须的能力,是考察的重点。”
除了确定研究课题外,对于付同学来说,志望理由书中还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确定课题的契机:
“毕竟如果不好好说清楚选择课题的契机的话,就会显得这个课题像是随便选的嘛。”
付同学语气很轻快:
提到这点,付同学特别感谢了名校志向塾 · 东大班的陈老师:
“我对于经济学的理解最初是比较肤浅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一直无法形成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述。多亏陈老师和我一起就这个部分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效果十分令人称道。”
就志望理由书,付同学最后强调了一点:
“东大近几年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这是其它大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在就‘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做说明的时候,一定要能说出比较独特的地方,要对所选的学校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这也不只是为了应试嘛,也是为了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所以一定要摆正态度。”
提到东大笔试的变动,同学回忆道:
“今年东大的小论文考试改成了交小论文。题目会公布在官网上,考生有一周的时间来准备。小论文考试的题目一般和经济学关系更大,比如‘地方人口减少对经济影响’或者是‘日本企业的问题点’这一类的。而今年的题目则与新冠疫情相关,分析维度不仅限于经济学,我感觉是希望考生能表现出更广泛的视角。”
*在大学中,是否拥有全方位的视角至关重要(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这里,付同学显得有些庆幸:
“其实这个改动我是很受益的。因为我之前在东大班上就发现自己属于写论文花时间长,但是质量不错的类型。如果是限时的小论文考试我可能发挥会很受限。”
但是,准备时间长就一定代表能写出好文章吗?——
“虽然有一周时间供考生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试难度变低了。原本的小论文考试可以全篇都引用他人的观点,但这次的论文是要求注明引用的,所以就要加入自己对于引用部分的看法。这种引用+评论的格式其实更贴近于大学的论文报告,对于不习惯的考生来说,转换思维可能是比较困难的。”
最后提到东大的正式面试,付同学回忆道:
“每个人的面试时长应该都不太一样,像我就是30分钟左右。我之前一直听说东大面试很严厉,但是这次的两位面试老师都很年轻,也不很严厉,我刚开始甚至差点把他们当作事务老师了。”
付同学玩笑道:“而且今年是线上面试嘛,我是在家主场作战的,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到了。”
被问及面试问题,付同学表示:
“首先,不管是什么准备,一定要尽早。比如志望理由书就是一个好例子。一个成功的志望理由课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去准备;不论是多么‘学霸’,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付同学也谈到了考学时的正确心态: 正如付同学所说:考学路漫漫,但若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前方的道路必定是宽敞明亮。 希望各位考生们不要妄自菲薄,坚持下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胜利。 再次感谢付同学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也恭喜你梦想终实现! 我们下期再见。 (名校志向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