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睿,出身南京,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第九中学, 2012年4月来日留学,就学ISI日语学校,2012年12月进入名校志向塾学习理科保证班课程。2013年9月考取早稻田大学文学部。
对日本由恨转向爱
刘睿初中上的是老家南京重点校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他说考上之后就没有好好学了,比较叛逆,中考之后,上了一般的南京第九中学,后来又高考失意,只上了三本大学的分数线。
高考后刘睿消沉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偶然看报纸,看到一则广告,上面写有“南京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办理留学日本”的字样,他马上心动了,跟家人商量,说自己希望走留学这条路。父母经过一番考虑,答应了他的要求:“只要你想学,我们就给你创造条件。”而爷爷半开玩笑地说:“只要你不找个东洋老婆回来,其他你可随便。”
其实刘睿很早就想过,要出国,就去日本,因为在日本可以打工,生活费可以自己解决。
在南京,刘睿从小就开始接触反日情绪,人们习惯于说“小日本”。刘睿难免也受到影响,小学的时候他跟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长大一定要学日语,就能用日语骂日本人了。”
后来随着接触日本文化的增多,刘睿发现日本不像周围人说的那么坏,反而渐渐地喜欢上日本了,他觉得周围的人的“反日”有点盲目,原先对日本的“恨”变成了“爱”,他想亲眼看看日本是什么样的。
起初刘睿看日本的动漫、接着看各种有关日本研究的书籍,而后看小说,喜欢当代作家石田衣良的作品《池袋西口公园》。出于兴趣,刘睿上高中时暑假在新东方学过日语。来日本前把《标准日本语》上下册学完了,达到日语能力三级左右的水平。
到了日本的语言学校,刘睿发现虽然在国内学了日语,但是来日本后还是什么都不会。在学校里,只能用英语和欧美同学沟通。学校按日语水平分班,他被分到倒数第二班。对于将来也没有任何目标,走一步看一步的感觉。
不过,刘睿刚来日本时对日本的印象就很好,觉得日本比自己想像的还要好,最廉价的松屋的饭也觉得很好吃,上学走在路上都觉得开心,因为到处都很干净。
在塾里得到了“考试方法”
考学的转折点来自于当初为他办理留学手续的南师大培训中心,那里的谢老师在网上跟他说:“你得开始准备考大学的事了,要不你就白去日本了。”对方向他介绍了名校志向塾,说这是帮助留学生考日本名牌大学的进学指导机构。刘睿喜出望外,2012年12月底来塾报名,2013年1月开始学习理科保证班课程。
原先刘睿对塾的印象是:是富二代的聚集地,学生不打工。进入塾,他才意识到,周围学习高手太多了,自己显得目光短浅。他在高中学的是理科,虽然对文学方面感兴趣,但临时转文科也没有那么容易,所以他还是决定应考留考理科。
一开始在塾学习,刘睿觉得挺吃力的,因为要把高中学的东西重新拾起来。“我在塾里得到了‘考试方法’,这是最大的收获。”
刘睿特别佩服塾里的日语老师和数学老师,他总是想:“我的日语要是能达到塾的老师的水平就好了。”“我要用两个小时才能解出的题目,教数学的刘宇老师两三分钟就解出来了。”塾里的老师给了他榜样的力量,在塾里,他的日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考大学,刘睿孤注一掷就报考了早大。他觉得自己理科方面没有优势,但是对日语还是有信心的。早大的文学部、构想文化学部用留考日语成绩就能报考,他决心挑战一番。
欲成为精通日本文学的人
早大文学部的笔试题目是两大篇的阅读理解,也就是考核日语能力,刘睿自认为考得还不错。180人参加笔试,40多人过关。笔试合格通知之后一周是面试,这对刘睿来说是人生中第一次面试。
在面试中,教授提问了比较“文学性”的问题,比如,“你来日本之前和之后对日本人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刘睿的回答是:“日本人比我想像得有耐性。”
面对教授的“为什么要考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这一提问,刘睿坦诚地问答:“对我来说,只有这个学部能考,因为是自己的‘唯一’,所以特别喜爱,下了很多功夫。我事先查了很多早大文学部的资料,觉得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符。”刘睿还说出自己读过作品的日本作家江户川乱步、重松清、村上春树等名字,说希望能追随这些文学前辈的脚步,将来从事文学研究。
教授又追问看过村上的哪些作品。刘睿坦率地说:“虽然读过一些村上春树的作品,感觉比较难,所以没有产生什么共鸣。” 刘睿还谈到喜欢的作家石田衣良的作品《池袋西口公园》。
2013年9月底,理科生刘睿得到了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合格通知书。刘睿也深知,虽然自己的优势是日语,但进入大学后,要跟日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竞争,这是十分需要毅力和勇气的。考进文学部后,被周围的人问到“文学部毕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刘睿壮志满怀地回答:“我要去东京大学上大学院。”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外国学者谈日本文化,日语说得比日本人还好。我的目标就是在日本成为精通日语和日本文学的外国人。”(名校志向塾供稿、黄文炜)